工人日报客户端11月4日电
11月3日,历时14个月掘进,全国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武汉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的首台盾构机顺利抵达位于武汉市团结大道二郎庙污水处理厂内的1号竖井,成功实施“水下接收”。此次贯通的区间长3613米,是目前湖北省最长盾构区间。
盾构水下掘进动图
灌水视频动图
施工动图
由武汉市水务局作为政府实施机构,武汉市城投集团作为政府出资方代表,中建三局投资建设的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主隧全长17.5公里,埋深位于地下30-50米,全部使用盾构机施工,相当于修建一条“特种地铁”,将城市污水直接输送到处理厂集中处理。
这台名为“绿投号NO.1”盾构机自2018年8月始发,历时14个月时间,顺利完成了3.6公里的掘进历程,是目前湖北省最长盾构区间。
小竖井、长盾构是摆在盾构始发的第一个困难。为实现盾构机正常掘进,需在49米长的竖井内将盾构机的各系统拆散,通过管路将各系统在地面和井底连接,分四个阶段逐步将盾构机分体始发,历时1个半月实现18节、128米长的盾构机在隧道内“牵手并进”。
在地底下,盾构机是如何做到“零偏差”精准贯通?据介绍,常规隧道的定向边和拓展边的比例为1:10,但在该区间比例为1:100,难度是常规隧道的10倍。为了消除以短边控制长边的误差,项目组建了一支15人的精测团队,测量精度比“狙击手”还要高。精测团队累计换站180余次,采用双导线和陀螺仪相互复核,有效削弱光线、仪器和操作误差,引导盾构机按照既定轨迹精准“出洞”,将出洞的误差控制在1厘米以内。
看似笨重的盾构机,其实非常智能。盾构机500余项工作状态数据能通过传感器和网络实时显示在地面监控中心和手机监控端,超过警戒值将自动报警。
为安全下穿地铁4号线,先在试验段选择最优掘进参数,沿线布设140个观测点,进行24小时全自动化监测,实时反馈监测数据。项目公司总工程师张延军介绍,盾构下穿地铁4号线后,地表沉降始终控制在2毫米以内,成功创造“零沉降”的纪录。
据了解,项目施工过程中还采用隧道人员定位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盾构机远程监控系统,龙门吊可视跟钩系统,环境监测改善系统,创新使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和科技攻关研究,强化施工管理,提高建造水平。
目前,17.5公里的主隧工程已掘进完成15.8km,完成比例达91%。剩余的盾构区间也将在未来2个月陆续完成施工,全面转入二衬施工阶段。
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东湖深隧将在2020年进入运营期。届时,武珞路以北的半个武昌城、东湖核心区周边的污水都将“乘专列”快速进入北湖污水处理厂,近期实现8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规模,未来达到150万吨/日的规模,服务人口达300万。(记者
张翀 通讯员 周旭 阮哲予 陈秀娥)